【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新光醫院昨天發表正子電腦斷層攝影9年3萬例報告,數量為全台之最,其中來健檢的2萬例中,發現262例罹患癌症。

新光醫院昨天請來正子健檢使用者現身說法。一家公司老闆夫人張女士,9年前因背痛,拉著先生去做正子攝影,結果發現先生是大腸癌第二期,「我沒事,我先生有事,真讓我傻住了!」

張女士說,先生做糞便潛血檢查,醫師說可能大腸息肉還未穿透腸壁,所以驗不出來;他做直腸鏡檢查,也沒發現位於大腸38公分處的腫瘤,還好被正子攝影找到,先生治療後,9年追蹤都未見復發及轉移。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王輝明說,早年有些民眾怕痛,只願做直腸鏡,但直腸鏡最多只能檢查到大腸25公分處,38公分處位於乙狀結腸,其實只要做大腸鏡就看得到,且現也有無痛大腸鏡,做健檢自費只需2千5百元,沒必要花數萬元做正子攝影。

至於糞便潛血檢查,王輝明表示,它容易和便秘混淆,只能初步瞭解大腸病變,有家族史或一定年齡者,最好還是做大腸鏡檢查。

張女士後來號召親朋好友去做正子檢查,她35歲的女兒和57歲的妹妹,也分別被檢查出0.8公分和0.7公分的甲狀腺癌,已追蹤5年未見復發及轉移。

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呂至剛說,在262例罹癌者中,88.9%者是被正子機器發現;5.34%者,又輔助做腹部超音波和腫瘤指標,才找到腫瘤;另有5.7%者,做正子攝影未被發現腫瘤,日後發病才知罹癌。

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說,雖然正子攝影有輻射累積疑慮,但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罹癌率是沒有家族史者3到4倍,萬一拖到晚期才發現癌症,要做放射線治療,其輻射線更強,所以50歲以上,最好定期做健檢,有家族史更應提早至40歲就做。


2010/05/27 聯合報



大腸直腸癌躍升國人罹癌第一位
【撰文/李宛虹】

《特別企劃》

近年社會型態改變,國人飲食習慣也逐漸西化,精緻、高油脂、低纖維的飲食成了餐桌上的主流,外食人口增加也讓飲食健康漸受忽視,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因此增加,目前台灣每年新增10%大腸直腸癌患者。

嘉義長庚醫院癌症中心李冠德主任表示,原本大腸直腸癌在台灣屬較冷門的癌症,但近年來增加速度驚人,患者平均約60多歲,近來更有年輕化的趨勢,45~55歲的壯年患者也不少,大腸直腸癌無典型症狀,難早期發現,如能在未轉移時發現,有極高的治癒率。「第一期治癒率高達93%,第二期有82%,第三期也有60%,但是第四期出現腫瘤轉移的狀況,治癒率降到只有10%,因此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就能有極高的存活率。」


標靶治療提高存活率
「過去大腸直腸癌患者因轉移無法開刀,存活率低,新興的標靶治療帶給患者新的希望,標靶治療搭配化學治療能提高存活率,將原本傳統化療15個月的平均壽命提高到20個月,有許多患者更能活超過2年。」李冠德主任表示,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作用原理有兩種,一為佔據表皮細胞生長因子的接受體直接抑制癌細胞,而血管新生抑制劑則是一種抑制血管新生的單株抗體,藉由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結合,抑制癌細胞週遭血管新生,讓血管萎縮,阻斷養分傳送,間接餓死癌細胞,腫瘤逐漸凋零萎縮,能達到對疾病最有效的控制,有些原本無法開刀部位因而腫瘤縮小而得以切除,大大提高存活率。

李冠德主任提醒,因為血管新生抑制劑會讓傷口較難癒合,因此如有開刀,需四周之後才能使用,而有些患者會有輕微的出血狀況。「要特別注意的是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如出現腹痛的情形,需馬上就醫,因為有腸穿孔的風險,根據國外統計數據發生機率約1.5%,雖機率很低但還是別忽略這樣的副作用。」



雖大腸直腸癌治癒率提升,根本之道還是得從預防做起,李冠德主任說:「飲食是關鍵,高纖維、低油脂才能讓腸道健康,如果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體重下降或血便,都需盡快診治,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美兆活淨舒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軒鴻(阿山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