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整理;諮詢/台北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

問:我的耳朵出現耳鳴及耳脹,去一般診所就診,醫師初判為中耳炎,開了三天份的藥,吃完後症狀並未改善,聽力也減退,再度就診,醫生做了聽力測驗後發現是突發性耳聾。轉診至大醫院,住院五天並打點滴,但耳鳴並未改善且情況加劇,第五天做了聽力測驗,低分貝改善約30%,但高分貝完全沒改善。醫生告知,只能吃藥,沒有其他辦法,所以只好出院。

後來我上網發現有高壓氧治療法,以及直接從中耳施打類固醇等方式,想請問這些治療方式是否會有後遺症?不然為何醫生沒有建議我做?請問我的病症可治癒的比例多高?(盧小姐,34歲)


答:引起突發性耳聾的原因很多,包括病毒感染、血管問題、神經受損,除非檢查時病毒指數偏高,或是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血管品質不太好,不然大多數的患者是不明原因,因此現階段的治療可說是「亂槍打鳥」,有很多嘗試。

例如,打點滴是為了增加血流滲透壓,吸氧氣可促進血液吸氧量,還有服用類固醇抵抗病毒感染等,但長期服用類固醇會引起腸胃不適,所以就改成從中耳施打。

中耳施打類固醇,有些患者會頭暈之外,並沒什麼副作用,而高壓氧治療突發性耳聾,也沒什麼後遺症,但健保不給付,一個療程患者需自費上萬元,但不確定會有效果。

高分貝聽神經較容易受損,而且不容易恢復,一般來說,突發性耳聾最好在發生七到十天內治療效果最好,若初步治療恢復有限,在發病一個月內換其他療法,可能都還有機會,建議或許可試健保給付的中耳施打類固醇,治療看看。

【2009/12/21 聯合晚報】



耳朵突然聽不見 72小時快點救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突發性耳聾好發秋冬,耳鼻喉科醫師指出,入冬以來病患明顯增多,患者應把握72小時黃金時間,治療效果較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林厚鈞表示,突發性耳聾,是指3天內連續三個聲音頻率,有大於30分貝的感音性神經聽力減退。

 

換句話說,病患聽覺原本正常,卻突然間聽不到聲音。剛開始時,可能覺得耳鳴,有人不在意,直到接聽電話,必須換一隻耳朵才能聽懂別人談話,才猛然發覺有隻耳朵聽不見了。

 

林厚鈞解釋,突發性耳聾病因不明,通常只發生在一耳,發病年齡從20多歲到7、80歲都有,較常見原因包括病毒感染、血液及血管問題、耳蝸膜破裂、自體免疫疾病、腫瘤等。

 

他表示,突發性耳聾患者約二分之一聽力會自動回復,四分之一沒有改善或惡化,其餘四分之一經治療可改善。導致預後較差的因素包括延遲治療、合併暈眩症狀、老年人與嚴重聽力損失等。

 

根據研究,發病後72小時內立即接受治療,有較大機會可使聽力回復。

 

林厚鈞指出,突發性耳聾的治療,通常會請病患住院,以在精神上得到紓解及休息,藥物治療以注射血管擴張劑和類固醇為主。

 

林厚鈞提醒,如果突然單側耳鳴持續不斷,伴隨聽力異常,就應該立即接受聽力及其他更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2009/12/2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軒鴻(阿山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