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兆慶山整理

消化性潰瘍患者常有吃也痛,不吃也痛的困擾。對此,中華民國女中醫師協會名譽理事長俞麗錦醫師表示,消化性潰瘍常見的症狀是上腹部疼痛,從痛的地方來看,若進食後半小時到兩個小時間出現疼痛,多為胃潰瘍,若進食後二到四個小時才出現疼痛,則為十二指腸潰瘍。

俞麗錦指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區分方式很簡單,若是早發性疼痛多屬胃潰瘍,這是由於患者的胃液分泌平時就比較多,加上進食後食物並未與胃酸充分攪拌,造成酸性胃液和沒有保護層的潰瘍面直接接觸,於是引起劇烈疼痛,持續時間約一至兩小時才逐漸消失,一直持續到下次進食後,疼痛將再度出現。


其次,晚發性疼痛則多屬於十二指腸潰瘍,尤其是在晨間或夜間饑餓狀況下其症狀更明顯,因十二指腸潰瘍疼痛時間發生較晚,當胃中的食物消化排空後,胃部還不斷分泌胃液,進而刺激十二指腸,一旦接觸到潰瘍面便引起疼痛,這就是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不同的地方。

俞醫師進一步指出,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忙碌、精神緊張、飲食沒有節制和服藥過量等,都容易引發慢性腸胃疾病,而消化性潰瘍為常見的腸胃病,大致上都是指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而言,也就是傳統中醫所稱的「胃氣痛」或「胃脘痛」,一旦胃失和降、脾失健運,就會導致肝鬱脾虛、陰陽失調等情形。

消化性潰瘍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主要是胃液分泌失調所引起的慢性症,特徵是上腹部會定時疼痛,位置經常出現在胃部及右下方的部位,好發於緊張型的成年人、更年期婦女身上,致病因素為飲食無節制、暴飲暴食、愛吃刺激性食物所致,比如菸、酒、檳榔等。

工作過度勞累、精神過度緊張,進而導致神經機能調節紊亂也是原因之一,這些生活和飲食習慣容易刺激胃酸分泌過多,以致於胃的保護黏膜受損。現代醫學發現,由於幽門桿菌不會受到胃酸的破壞,已成為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罪魁禍首,加上這種桿菌會在胃黏膜上進行一連串化學反應,並產生某些特異的氣味後排出口腔,變成口臭的來源之一。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8/07/16 台灣新生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軒鴻(阿山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