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整理;解答/國泰醫院汐止分院胃腸科主任楊瑞能】

 

問:去年發現胃潰瘍還有幽門螺旋桿菌。醫師說,因為我腎功能不好,注射治療較不傷腎,但治療一周後無效,又改吃藥。

我第一次抽血做幽門桿菌定量檢驗,數值為180,服藥4周後再驗血,只降到178.9。由於沒好轉,我改到診所治療,醫師竟說因為體內幽門螺旋桿菌有抗藥性,無法治療,真是這樣嗎?(30多年忠實讀者)


答:近年研究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會侵襲胃部造成消化性疾病,像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還有引發胃癌的風險。醫界認為,殺死幽門螺旋桿菌,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較易根治,且不易復發。

不過,幽門螺旋桿菌不是胃潰瘍唯一原因,壓力、情緒、吃止痛藥跟暴飲暴食等,都可能導致胃潰瘍。初期使用針劑治療,主要是考量到患者無法進食,跟腎功能無關,待病患情況好轉,可以進食、吃藥,就會改用口服藥物。

在胃潰瘍兩個月療程裡,合併1、2周到4周不等的幽門螺旋桿菌治療,效果不錯。但關鍵在於患者有無按醫師指示吃藥,也可以減少產生抗藥性。

讀者提到抽血發現數值並無明顯下降。除了讀者提到的抗藥性問題,不排除也是未完整治療,甚至是偵測方式不對。

抽血驗幽門螺旋桿菌非常方便,但這種方式驗的是抗體,在還沒吃藥前,準確度非常高,但吃藥把細菌殺光後,抗體不會立刻下來,往往要等六個月,抗體才會消失。因此,在追蹤服藥效果時,就要慎選方式,最簡便的方法是做非侵襲性的碳13吹氣試驗,準確度非常高。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跟腸胃道疾病有關,但幽門螺旋桿菌療程只是治療胃潰瘍過程中的一部分,從現有醫學知識來看,如果胃潰瘍已痊癒,幽門螺旋桿菌又未造成任何不適,不見得要「趕盡殺絕」,過度治療不僅不必要,還可能增加抗藥性。

【2008/07/02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軒鴻(阿山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