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律神經失調是否可以用儀器檢測?這是身心科門診中常會被問到的問題。

坊間的「自律神經檢測儀」究竟在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與治療扮演什麼角色?所謂「心率變異性」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首先說明心率變異性,以一分鐘心跳60下為例,若真的去記錄每次心跳的間隔,會發現絕對不是剛好一秒鐘跳一下,而是有非常微小的差異,有時跳得快一點、有時跳得慢一點。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異,是因為人體無時無刻都會配合外在環境、內在情緒、身體活動等狀況來做出調整。


而心臟的跳動擔負了全身血液循環的重任,理當會有最敏感、最精細的調整及變動,能夠自動自發做到這些細微調整的,當然就是人體自律神經系統的貢獻了!

早在1996年,歐美心臟專家就已經開會討論、並訂定了心率變異性之測量、生理意義、以及臨床應用。臨床上所謂的「自律神經檢測儀」,其實大多數就是藉由測量心率變異性,來分析、計算出自律神經系統總活性,以及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個別活性。

不過,引起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很多,包括感染、心血管疾病、荷爾蒙、糖尿病、藥物中毒等。因此必須先排除這些身體疾病所造成的失調,其餘才是較為人知的壓力過大、焦慮症、憂鬱症等引起。而針對這些現代人常見的身心科相關疾病,則還是需要經由醫師詳細問診評估、確定診斷之後,才能作最完整的治療建議。

此外,由於檢測出來的自律神經功能數值只是「比較值」,主要是與同樣年齡性別的健康群體相比,並不像一般檢驗報告的數值是「絕對值」,例如血糖、肝功能、腎功能超過一定標準值就代表有異常,而且也容易受個人先天自律神經功能不同、檢測當時的身心狀況改變所影響。

所以中肯的說,自律神經檢查應該當做「診斷的參考」,而不該作為「確定診斷的工具」。因為身心科大多數疾病還是以造成生活的負面影響作為是否積極治療的重要參考,因此病患本身對症狀的感受及實際造成的影響才是最重要的!

比方,如果有一位病患表示心情比較差,但日常生活、工作都可以維持正常,睡眠食欲也沒問題,那麼即使檢查結果顯示自律神經功能不佳,也不表示他有憂鬱症、更不表示必須接受治療。反而規則作息、增加運動、放假休養就能達到一定的效果。

但若是一位病患不但心情不佳,而且已經出現強烈自殺想法及企圖,也完全不想出門及工作,即使檢查結果沒有太大異樣,還是應該積極開始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

不過度迷信儀器檢查,而將它當作近期身心壓力的評估指標,或是治療前後進步程度的參考,應該是比較正確的心態。至於情緒是否「生病」了,還是應該由專門的醫師進行完整評估來確定,並進一步討論是否需要治療、如何治療!

【2008/06/0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軒鴻(阿山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