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抗憂鬱藥物有哪些?有無副作用?變胖、反應遲鈍的現象是暫時的嗎?停藥後是否會恢復?
【撰文/張文華】

1.憂鬱症一定要吃藥才會康復?

嘉義榮民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敏偉對徘徊於憂鬱情緒與輕度憂鬱症的大學生建議,不一定得透過藥物療法才能康復,有時,時間反而是最佳良藥,只要患者本身找到紓解情緒的管道,像是跟朋友傾訴苦惱,或透過爬山、游泳等戶外運動,或藉由音樂、繪畫等藝術療法或寫日記,轉移注意力,也有助於排解低潮情緒。

另外,也可透過「認知療法」,練習正面思考,揮別憂鬱。正所謂「殊途同歸」,除了藥物,還有許多方法可治癒憂鬱症;同樣的道理,想讓自己走出「藍色大門」,也不會只有一把鑰匙才能打開。


2.目前的抗憂鬱藥物有哪些?有無副作用?變胖、反應遲鈍的現象是暫時的嗎?停藥後是否會恢復?

目前常見的治療憂鬱症藥物包括抗憂鬱劑、鎮靜劑、安眠藥、抗精神病藥物等。常見的抗憂鬱劑有三環抗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s)、可逆性單胺類氧化脢抑制劑(Reversible inhibitor of monoamineoxidaise, RIMA)、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等。

一般來說,抗憂鬱劑的療效約在用藥的1週後逐漸出現,多數需連續治療1個月,低落情緒才會改善;不過,需注意的是,部分抗憂鬱藥物會使患者出現暈眩、睡眠障礙、噁心、頭痛、腸胃不適等副作用。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精神科主任林亮吟強調,雖然會有副作用,但影響程度「因藥」、「因人」而異,有些患者出現變胖或反應遲鈍現象,是暫時性的,停藥後數週會逐漸恢復,患者不需過度擔心。重要的是,憂鬱症患者一定要定期看診,與醫師討論病情發展與用藥情況,才是正確的態度。

3.報導說,服用抗憂鬱藥物會提高自殺風險?我還要繼續吃藥嗎?

服用抗憂鬱劑會不會提高患者的自殺危險,一直被爭論,而醫界亦討論許久,但至今仍未有定論,因此,無法判斷是否會提高自殺風險。

黃敏偉說,不可諱言,服用抗憂鬱藥物仍有助於改善憂鬱症症狀,尤其對中度或重度的憂鬱患者來說。若擔心便貿然停藥,反而會陷入「因噎廢食」的窘況,最好的辦法是與主治醫師進行討論,依據病情作最恰當的治療,才是上上之策。

4.我吃憂鬱症藥物4年了,感覺完全沒有改善,且愈來愈憂鬱,該換醫院嗎?

常有憂鬱症患者碰到類似的問題,認為自己接受藥物治療許久,仍未見康復或改善,內心引發許多疑問,甚至認為自己永遠不會好。在林亮吟看來,憂鬱症的治療情況是「因人而異」,而非「一視同仁」,對其他人有效的治療方式,不一定對自己最好。若遇到類似情形,適當的辦法還是先與主治醫師溝通,透過討論決定是否改變治療方式或轉院治療,盡量不要貿然換醫生,才不會換了新醫生,要重新進行療程,導致「前功盡棄」。

5.醫生說我不是憂鬱症,可是仍開抗焦慮劑跟情緒穩定劑給我吃,吃了感覺比較舒服,但為什麼要開這種藥?吃這些藥會上癮或有副作用嗎?

林亮吟表示,有些人雖未被醫師診斷為憂鬱症,但仍有憂鬱情緒,甚至引發焦慮等症狀。此時,醫師會根據患者情況,開立抗焦慮劑跟情緒穩定劑,藉此平撫患者情緒。

這兩種藥的確可能出現「生理上癮」與「心理上癮」,造成嗜睡、記憶力受影響等副作用;而停藥後,也可能出現頭暈、注意力無法集中等「戒斷症狀」,這是醫師與患者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大家健康雜誌2006年10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軒鴻(阿山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