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聯合報 2011/9/14

不久前,帶領社區婦女讀書會,當日分享的書是「先別急著吃棉花糖」。文中提及1960年代,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曾進行一項實驗,題材新鮮,結果發人深省,引起大家熱烈討論。

在該實驗中,研究人員將數個4歲大的孩子單獨留在房間,一人給一塊棉花糖,告知可以馬上吃掉,或選擇等15分鐘,事後能再多得一塊糖果作為獎賞。
長期追蹤發現,那些當初能夠因延宕而滿足者,往後長大就學階段,不僅課業表現比較好,且較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與調適生活壓力,而出社會工作時,事業往往也較發達。有鑑於此,要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就,耐性成了重要指標。
 
聽到這樣的說法,有些媽媽緊張了,原因不外乎是家中寶貝性子急,做事莽撞,遇到挫折容易放棄,一點小事便亂發脾氣,缺乏耐性的表現讓人擔心,甚至懷疑是否有情緒障礙等問題。
 
從事臨床服務多年,不乏有這類的小朋友被帶來諮商,但經觀察評估,大多是家長過慮。
 
孩子都有先天氣質,況且掌管衝動控制的大腦額葉發展尚未完全,難免會這樣。然而,隨著年紀增長,普遍能獲得改善,若再調整彼此的互動方式,孩子自然會穩重許多。
 
提供以下幾點建議:
1.不要孩子有求於您時,馬上就伸出援手。若非緊急事件,可藉口有事耽擱,請其稍後片刻,藉此讓其體會等待的感覺。
 
2.具體告知要等到何時,或大約要花多少時間。如可以跟他說:「等我把碗洗好」、「晚餐弄好就過去」等,或者設定鬧鐘,囑咐鈴響時才有空幫忙。
 
3.當孩子等待時,給予轉移注意的作業。若孩子在4歲以下,可請其數數、唱兒歌或玩玩具,若年紀更大,鼓勵自己找點事做。
4.斟酌提供獎勵,肯定等待的表現。例如,孩子願意配合等待,事後給予讚美或糖果、玩具、延長遊戲時間等回饋,強化繼續如此的動機。
 
5.陪伴從事需要耐心的事務。例如培育花草、製作蛋糕或釣魚等,由實際操作中,幫助孩子理解許多事要有成果需花費時間,無法馬上得到。
 
6.多唸故事給孩子聽。可選擇具連續性且有分章節的童書,每次只唸到一個段落,欲知結果,告知待下回分解,讓孩子對於後續的發展有所期待。
 
7.幫孩子擬定作息表。日常生活中,儘量規畫好其看電視、吃點心、外出遊玩等活動的時段,時間到方能進行下一個,幫助孩子學習等待。
 
8.適時灌輸輪流的觀念。例如可帶孩子到公園遊樂場和其他人一同玩溜滑梯、盪鞦韆、搖搖馬等,讓其知道什麼叫「輪流玩」,進而懂得分享。
 
更重要的是,家長平時要做好榜樣。若本身一有不順就抓狂,處事毛躁,無形中給孩子不良示範,長期下來也就有樣學樣。只要以身作則,加上隨時機會教育,相信就能養出孩子的好耐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軒鴻(阿山哥) 的頭像
    林軒鴻(阿山哥)

    合家安康生活館 林軒鴻0938-393031

    林軒鴻(阿山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