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 2008/09/05 |
父母含辛茹苦拉拔子女長大,但當他們不再像智者一樣提供我們寶貴的人生經驗,反而常一轉身就忘了東西帶了沒、飯吃了沒…… 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如同孩子般,漸漸不能照顧自己,可別以為只是老化的正常現象,這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 |
【文/吳宜亭】
每到黃昏,陳媽媽開始躁動不安,吵著要出門「回家」。其實她就在家裏,但總覺得「家」在外頭。看到媽媽的情況,女兒小貞心疼也莫可奈何。隨著年歲增加,媽媽的失智症愈來愈嚴重,房間常擺了很多食物,有時還懷疑她放的金子被女兒「偷走」。對於過去,媽媽記得很清楚,可是今天的事忘得一乾二淨。甚至吃過中飯,還頻頻問「怎麼還不吃飯……」 |
經醫師診斷,證實陳媽媽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因而出現「退化性失智症」症狀,這病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但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臨床發現,有些患者在30、40或50歲就出現失智症狀,稱為「早發性失智症」。
健忘和失智怎麼分?
很多人把正常老化的「健忘」誤以為是病態失憶造成的「失智」,終日焦慮不安,其實兩者是有區別的。
正常老化的「健忘」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機能會老化,腦部的記憶功能也會退化,以致常忘記事物,譬如:一時想不起某位同學的姓名,或是忘了某個字怎麼寫。儘管常發生遺忘現象,但「對於事務的判斷力,還是很清楚,並不會妨礙日常生活」。
病態失憶造成的「失智」
當大腦由於疾病或不正常的衰老及退化,使智能衰退,或漸進而廣泛地影響大腦各項高級功能,醫學上統稱為「失智症」。症狀是會經常遺忘「最近發生的事情」,其記憶的喪失,會使其失去判斷力,有思考障礙,旁人難以和他溝通,他自理生活的能力也日漸退步,無法勝任過去熟悉的工作。
簡單來說,「忘了手機放哪裡是健忘,但忘了手機的功能,就算失智了」。
失智警訊 轉頭就忘事,卻愛講古懷舊
國內失智症治療的權威,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也是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葉炳強,及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院長鄧世雄提醒,失智症必須符合一些臨床症狀:
必要條件
患者一定要有記憶力的退步,尤其是長期記憶力較好,但短期記憶力變差,「也就是古早的事不會忘,剛發生的事可能就不記得。」
次要條件
除了記憶力,其他認知功能,像定向能力(方向感)、理解能力、判斷能力(不知現在所處時間是上午或下午、季節)等,只要其中一項變差,同時記憶功能退步,影響到個人工作或生活,就可說是得了失智症。目前,國內有簡易量表可測試個人是否有失智症傾向,但仍建議請神經醫學科醫師診斷。
失智不只是記性差 個性也會改變
此外,就「失智症」的3大症狀,也能明顯和正常老化的「健忘」做一區隔。
1.認知功能喪失
記憶力變差,尤其短期記憶、方向感、理解力、判斷力等能力都減低,可能不知現在身旁的人、事、時、地。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50%會在4~5年內,成為失智症患者;也有研究指出,每年有10~15%的輕度認知障礙轉為失智症。一旦出現輕度認知障礙,不能大意,應即早篩檢、診療。
2.出現精神行為症狀
失智會改變個性,可能對人產生懷疑、喜歡踱步,或不停的遊走。
3.日常生活功能退步
已無法自理日常生活瑣事,像刷牙、穿衣、吃飯、大小便等。
葉炳強表示,「輕度患者」會先出現認知功能的喪失,有些人會有精神行為症狀;「中度患者」會出現上述2種情形,同時伴隨些微日常生活功能的退步。「重度患者」則多半沒有精神行為症狀,因為此時幾乎已臥床,日常生活得仰賴家人協助。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大家健康雜誌》9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