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現代人面臨日漸複雜的心理狀況,已不再視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為畏途,但問題是,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諮商管道,我們才能安心地踏上這條漫漫長路…
【採訪撰文/廖之韻;諮詢/陳姵旋諮商心理師(六竹精神科專科診所)】

精明、能幹的32歲欣穎,是個傑出的工程師,結婚兩年一直沒有生小孩,與先生感情不錯,看在外人眼裡是個讓人稱羨的女性。但是,光鮮的外表下那不為人知的一面,是她長期為失眠所苦。

「我就是睡不著…」她無奈地說,「嚴重時常常睜眼到天亮,平常是明明很累了,可是躺到床上要經過好幾小時才能入睡。最慘的是,睡不著時也沒力氣起床做別的事,只能在床上翻來覆去。我吃過安眠藥,有時有效,有時候沒效,卻讓我擔心會不會太依賴藥物?不是說常吃安眠藥不好嗎?吃不吃安眠藥,成為我睡前的一種掙扎。」

美兆全身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健保,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全身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
美兆全身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哈佛,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健保,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全身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
美兆全身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哈佛,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健保,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全身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美兆健康檢查,,婚前健康檢查

像欣穎這樣的人其實不少,《時代雜誌》曾報導引述過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與哈佛大學共同製作的「全球疾病負擔」(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研究資料,預測2020年時,沮喪和憂鬱將成為亞洲人頭號的身心障礙,同時也將耗費無數醫療成本,比癌症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幸運的是,比起心理治療不發達的地區或者視「心理(精神)有問題」為羞恥的時代,欣穎處於21世紀的大台北地區,雖然心理諮商不若美國那麼普及,但已足夠處理她的問題。

「這樣持續下去也不是辦法,我鼓起勇氣去找精神科醫師。經過一些檢測與治療,我的狀況依然時好時壞,醫師判斷我是身心症,亦即由心理問題引起的身體不適症狀,建議將我轉介至心理諮商師那裡,我也同意了。」欣穎娓娓道來接受心理諮商的緣起。

精神科還是心理科?

由於精神心理失衡的原因實在太多了,甚至連醫學界也難有定論,有些人不像欣穎需要心理諮商,而是靠精神科藥物治癒。曾有躁鬱症病史的茵茵當初發病時,十分確定自己得的就是躁鬱症,因而直接選擇精神科為求助對象。

「我很確定我得了躁鬱症,有時會很沮喪,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像個廢物。有時又會很亢奮,睡不著,覺得天底下沒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本來也不想看醫生的,但一位知道我狀況的好朋友非常堅持我一定要去看醫生,只好讓她陪著一起去了醫院。」

隨著資訊越來越發達,許多精神症的名稱像是憂鬱症、躁鬱症、強迫症、焦慮等等,幾乎人人都能朗朗上口,也常常做自我診斷而堅持自己有什麼問題。但是,能像茵茵那樣對自己十分了解的人其實不多。

「那是一間大型的綜合醫院,我掛了身心門診的號,在候診室時,朋友不斷叮嚀我要詳細地跟醫師說我怎麼了,我只是笑著說好,心想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就是拿藥吃一段時間就會好了,書上不都是這麼寫的嗎?」

從進入診療室到出來,茵茵大約只花了10分鐘,朋友十分訝異,她以為看精神科都要看很久,連打發時間用的小說都帶來了。「我倒覺得鬆了一口氣,因為我害怕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被揭出來,這種作風明快而乾脆開藥的醫生,我覺得還不壞。」她堅強地說。

一開始吃藥讓茵茵每天昏昏沈沈的,但情況似乎漸有改善,從每週定期回診到每隔兩週拿一次藥,「我有一種變好的感覺,躁鬱症的症狀逐漸緩解,直到有一天我終於不再需要仰賴藥物而能正常生活。」現在的茵茵正常工作,也與男朋友感情融洽,實在看不出來她曾為內心時而抑鬱時而亢奮所苦。

對茵茵來說,她恰巧找到了對的心理諮商方式,然而使用藥物並非一切的萬靈丹。諮商心理師陳姵璇提醒:「有些人會把憂鬱、焦慮、恐慌等症狀當作逃避現實的藉口,其實他需要的不是精神科藥物,而是心理諮商來找出真正問題,處理自身需要承擔的責任。」


相輔相成的諮商網絡

心理諮商幫助了欣穎,而茵茵靠精神科藥物重回正常生活,同樣是處理身心問題,這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尤其就台灣而言,因為醫療體制而言,精神科醫師向來是大眾心理或是精神障礙時求助的對象,心理諮商不若國外發達,心理師更是個模糊不清的角色。直到2001年心理師法公佈實施,以及2005年開放讓心理師自行開業後,心理師與心理諮商算是有個名正言順的位置了。

根據台灣的「心理師法」,心理師不能開藥,只能進行談話式的心理治療。理論上一個療程需要進行12次的諮商晤談,每次約1個小時。「但是,偶爾也會依個案需求而有所調整,我通常會在第一次與個案接觸時,請他決定要進行幾次諮商,像訂個契約一樣,這樣個案和我都知道『進度』,會達到比較好的諮商效果。」陳姵璇如此說。

為了能夠達成最好的諮商效果,心理師與個案所訂的這項「契約」必須被雙方確實遵守,否則也無法培養信賴感。「因為我從事高科技產業工作,工時長,工作量又多,本來擔心沒有時間做心理諮商,但跟我的心理師初步商量後,我找到可以的時間,而且,就另外一種意義而言,每次就診都準時來心理師這裡,也算是強迫自己暫時從工作中抽離,轉換心境。」欣穎說,「幾次的心理諮商下來,我先從心理師那裡學會了肌肉放鬆的技巧,身體的放鬆像是卸下了好幾公斤重的盔甲,然後我開始與心理師展開對話。」

欣穎算是較單純的例子,在某些狀況下,由於心理師不能開藥,所以需要精神科醫師的配合,處理一些因為生理失調引起的精神疾病;反過來說,精神科醫師若發現來看診的病人,需要心理諮商則會轉介給心理師來處理,畢竟,有時候藥物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沒有無法打開的結

「從停藥到現在已過了5年,這其間偶有那種『糟了,好像要發作』的感覺,我會趕忙打電話找我的好朋友說說話,或是藉由練習瑜珈來和緩情緒。像我這樣只拿藥吃就好的例子,應該算是幸運的吧!」茵茵的精神科治療對於她的躁鬱症似乎非常有用,加上朋友的心理支持,以及自我從事一些可舒緩情緒的活動,生活似乎過得還不錯。當然,一定也有沒那麼順利的例子,茵茵一位從高中時就為憂鬱症所苦的朋友,不但住過院,還需要心理治療的幫助才較為好轉,走了許多辛苦的路。

但最令人無法解開的心理之結,往往是連自己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像欣穎的失眠,經由心理諮商,她才逐步釐清了生命中的各項難題。「做心理諮商最讓我感到開心的是,終於有人專心傾聽我說話了。這種被聆聽、被關照的感覺,讓我感覺很好。」她說,「心理諮商解開了我的一些結,當然還有其他內心的結需要被打開,我不知道怎樣算是成功的心理諮商,但是,至少,我可以睡個好覺了。」

或許,過度期待能一次解決問題的完美心理諮商並不存在,重要的是,在看似路途迢迢的諮商歷程中,我們可以誠實的面對自己,真正發現生命中的困難,然後與協助者共同尋求解決之道。(編註:本文案例並非其真實姓名)

【完整內容,請參閱美麗佳人雜誌 2007年4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軒鴻(阿山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