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兆 慶山整理

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出現在卵巢,起初只是點狀,逐漸「聚沙成塔」,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瘤。

由於會隨著月經而和正常的子宮內膜一樣的出血,瘤會越來越大,裡面充滿了巧克力色黏稠狀的月經血,因此有另一名稱為「巧克力囊腫」,也有人乾脆稱之為「月經瘤」。

由於晚婚遲育的趨勢,加上有些人合併子宮頸口狹窄、子宮後屈、經血不易排出,便逆流向輸卵管,進入腹腔,附著在最低的位置,亦即子宮和直腸間的子宮直腸凹陷,有些則附在卵巢上,這是最常見的內膜異位處。


其他也有在子宮和膀胱之間的腹膜上,或其他的腹壁上,甚至也有異位到子宮頸、陰道,乃至遠處的肺部、鼻腔,不過極為少見,但這些地方的異位,就無法以經血逆流解釋其成因了。

子宮內膜異位形成巧克力囊腫之後,起初由於僅有一兩公分大,在超音波下,不易與正常狀況即會存在的卵泡或黃體區別,有時需藉抽血檢查一種叫做CA-125的抗原,才能診斷出來。不過囊腫逐漸變大後,可以看出裡面充滿經血。

巧克力囊腫往往黏在骨盆腔壁上,造成嚴重的粘連,手術摘除後,如未能懷孕,則復發率高。因此,如果已完成生育任務,正本清源之道,是同時切除子宮,斷了內膜的「貨源」,才不會「毒害」卵巢及其他骨盆腔器官。

基本上,子宮內膜異位是一種良性疾病,不是癌症,但它卻如癌症般的「惡性作風」,因為:

1.內膜異位細胞隨「經」逐流,流到哪裡就留在哪裡;長在哪裡和癌細胞一樣會「轉移」。

2.內膜異位細胞一旦長入器官表面,就會開始吸引新生血管,由此橫向成長及垂直向表皮內部穿透,和癌細胞一樣具有「侵襲能力」。當它長在卵巢上面時,會形成巧克力囊腫,亦即它本身日益壯大時,剩餘的正常卵巢組織大都會日益減少。

3.只要還有月經周期,內膜異位很容易在治療之後又復發,這點也和癌細胞一樣,簡直是「打不死的蟑螂」。

4.有少部分的病例日後變成卵巢癌。

臨床上的確有許多醫學文獻提及內膜異位症併發癌症細胞存在的情形,約佔所有內膜異位病例的0.7%~0.8%,最多見的還是卵巢內膜異位瘤中發現癌細胞,而穿透大小腸內部的內膜異位病灶癌化次之,其他位置的惡化反應則非常少見。當然,這也因為其他位置本來就很少有內膜異位。

內膜異位症的確與幾種特定的卵巢癌有關係,且其組織型態也有連續性;子宮內膜狀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與亮細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是最常見的,許多病理組織中還可見到變性內膜細胞由正常延伸到癌症組織的證據,關連性的確存在,內膜異位症的組織侵犯性特質,也讓我們不得不相信內膜異位組織的確有轉化為癌症的潛能。

因此,雖然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巧克力囊腫是良性疾病,但手術後也要定期追蹤,以免變成卵巢癌或腹膜癌,可就麻煩了。

(作者亦為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

【2007/05/14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軒鴻(阿山哥) 的頭像
    林軒鴻(阿山哥)

    合家安康生活館 林軒鴻0938-393031

    林軒鴻(阿山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