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洪仲清】
洪仲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臨床心理師
小花(化名)這學期才開始進入幼稚園的中班,然而,上學後都不跟老師與同學講話,遇到陌生人也保持靜默,躲避眼神接觸。回到家,除了鬧脾氣頻率增加外,其他一切正常,個性活潑。
家長帶著小花到兒童心智科求診,醫師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轉介臨床心理師評估,觀察發現小花面對新環境與生人相當焦慮,於是安排遊戲治療,加入小花姊姊一同遊戲,半小時之後,小花漸漸敞開心房,與心理師如熟人般談笑。
兒童面對壓力時,受限於語言表達能力,且心理資源不足,常會以特別的壓力反應表現。選擇性緘默症是表現壓力的一種方式,常見於兒童轉換新環境時。
有緘默症的孩子,通常面對親人時可自在談話,但面對陌生人或新環境,則一語不發,威脅利誘都沒有效。
主因是兒童面對新環境時的焦慮情緒過高,導致無法如面對熟人般輕鬆,並非其刻意「選擇」在某些場合不說話。緘默症的孩子必須排除發展上的疾患,包括智力障礙、自閉症等,也並非聽語器官有所損傷。
緘默症的療程沒有一定時間,若建立關係,就能短時間見效,少數可能因為孩子特性不同,治療年餘還無法以語言溝通。
對孩子施加壓力逼迫他們說話,並非上策;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空間,允許孩子暫時用其他替代方式,如肢體語言、書寫等,來表達他們自己,等孩子有了足%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