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胡恩蕙】

■時 間:2006年6月29日
■地 點:聯合報大樓B1第五會議室
■主持人:張耀懋(民生報生活新聞中心副主任)
■與談人:
 何橈通(糖尿病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教學研究部主任)
 郭清輝(糖尿病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臨床研究中心主任)
 石光中(糖尿病學會副秘書長、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
 莊立民(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
■紀 錄/記者 胡恩蕙
■攝 影/記者 徐兆玄


國內病患逼近百萬 女為男2倍

台灣的糖尿病患已逼近百萬大軍!很多人因為糖尿病不痛不癢,沒有立即症狀,而忽略適時控制,因此演變成心血管疾病、失明、截肢、腎衰竭等嚴重併發症。

由於飲食西化,糖尿病已出現年輕化問題,預估到西元2010年,華人包括台灣、大陸、香港等地的糖尿病盛行率,將高達15%,佔全世界二、三名,若現在不開始防治,恐怕到時為時晚矣!

根據最新出爐的「2006第二型糖尿病照護指引」,目前台灣20~79歲糖尿病盛行率為5.8%,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莊立民預估目前台灣糖尿病人口逼近一百萬人,約佔全人口4%,可謂是百萬大軍!

未來四年內 病患將暴增

其中,女性胖子更要注意。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何橈通指出,從發生率來看,台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每千人新增0.9~1人,以女性胖子居多。特別是衛生署於1993~1996年執行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19歲以上男性糖尿病盛行率為3.7%、女性6.3%;45歲以上男性為7.9%、女性17.3%;65歲以上男性7.8%、女性19.6%。不論是19、45、65歲以上,女性都是男性兩倍,而且全世界趨勢均是如此。

華人的糖尿病人口急起直追,預估到2010年,包括大陸、台灣、香港的糖尿病盛行率,將高達15~16%,居全世界前二、三名。預估屆時台灣糖尿病人口將暴增到130萬人,換句話說,台灣在四年內,將暴增三至四十萬的糖尿病人口,何橈通表示,這不見得和種族相關,而是與飲食西化有關。

飲食西化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糖尿病年輕化。莊立民一項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研究,分析6~18歲學童全國尿液篩檢計畫,檢驗發現每年300萬名學童中,有800到1000人可能診斷為糖尿病。

過去,一般認為學童糖尿病大多為第一型,但研究發現,學童罹患糖尿病,第二型為第一型的六倍。這顯示糖尿病人口增加,其實從小就開始,這是全球無可避免的趨勢。

罹病年輕化 肥胖是元兇

肥胖是糖尿病年輕化的主要原因。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石光中表示,6~18歲最胖的5%族群,幾乎都有第二型糖尿病。若加入肥胖因子,兒童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性高出18倍。至於成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中,8%屬肥胖,因此,肥胖可說是糖尿病的致命因子。

雖然和其他國家相比,台灣兒童罹患糖尿病的比例相對較低,因為歐美國家兒童肥胖比例高,而台灣有學童營養午餐,相對控制較好。但在飲食西化的影響下,兒童喜歡吃炸雞可樂,愛打電動卻不愛運動,年輕胖子愈來愈多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更要注意糖尿病年輕化,及後續帶來的併發症問題。

【2006/07/14 民生報】

兩項診斷標準 判讀糖尿病「候選人」
【胡恩蕙】

空腹血糖偏高、葡萄糖失耐 兩項診斷標準

糖尿病若控制不佳,會導致嚴重併發症,到底怎樣算是糖尿病?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空腹血糖值大於等於126,且或飯後血糖值大於等於200,就算是糖尿病。

除了糖尿病之外,糖尿病學會積極推動民眾認識兩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偏高」和「葡萄糖失耐」,這兩項都是糖尿病的「候選人」。所謂「空腹血糖偏高」,是以血糖100為臨界點,若空腹血糖在100~125之間,雖然還不算糖尿病,但已「空腹血糖偏高」,有心血管危險性,將來演變為糖尿病、心臟病的危險性高。

至於「葡萄糖失耐」,是飯後血糖介於140~199之間,根據國人資料,演變為糖尿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一倍以上;而根據國外資料,葡萄糖失耐患者將來得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倍,心臟病危險性是一般人的兩倍。

代謝症候群 五大指標要警覺

不論「空腹血糖偏高」或「葡萄糖失耐」,預防兩者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減肥。石光中指出,一項醫界不斷宣導的疾病即「代謝症候群」,其中有五項指標:腹部肥胖、血壓偏高、血糖偏高、三酸甘油酯偏高、高密度膽固醇過低,五項中若有三項,就罹患了代謝症候群,患者必須積極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性。

不論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的防治,首重生活習慣改變。何橈通表示,一個新興名詞「TLC-治療性生活型態改變」(therapeutic life style change)被證實有效。台北榮總臨床研究中心主任郭清輝表示,TLC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吃太飽,包括飲食控制、運動等。飲食必須三低一高:低鹽、低糖、低油、高纖;運動則是每週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即一週至少5次、一次30分鐘以上,運動不需連續30分鐘,可採累積,必須達最大心搏量的40~75%,例如快走、慢跑、游泳都可以。

若採用TLC,有5%糖尿病患者長期不需用藥。但若採用TLC三到六個月,糖尿病的控制參數包括:血糖、血壓、糖化血色素、三酸甘油酯、高低密度膽固醇、總膽固醇等未達控制目標,則必須考慮用藥。

逾40歲 每兩年驗血一次

由於糖尿病與年齡有關,糖尿病學會建議,40歲以上民眾,每兩年要驗血一次。若驗血結果接近糖尿病邊緣,例如空腹血糖在101,更要每半年驗血一次;若屬糖尿病高危險群,如體重過重、家族史,更要及早密集地驗血。

為何糖尿病及早預防重要?莊立民表示,從病理學來看,空腹血糖126以上,小血管病變(如:眼睛視網膜病變)機率明顯增加;空腹血糖100以上,大血管病變機率逐漸上升。一項研究發現,台北市新發現的糖尿病患,將近四分之一已有視網膜病變,這代表患者至少十年前就已經發病,因此對糖尿病患來說,及早診斷相當重要,高危險群如年紀大、家族史、肥胖,更要積極經常篩檢。

【2006/07/14 民生報】


施打胰島素 戰勝糖尿病必勝策酪

(胡恩蕙)

台灣的糖尿病患病情控制較差,糖化血色素平均8.9~9之間,在亞洲敬陪末座。醫師認為,這和病人排斥打胰島素有關。何橈通指出,第二型糖尿病就是胰島素細胞慢慢衰敗,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施打胰島素可讓胰島素細胞獲得休息,是糖尿病的「戰勝策略」;但許多病人寧可吃藥不願打針,胰島素細胞必須不斷做工,是「戰敗策略」。

糖尿病患寧可吃三、四種藥也不願打胰島素,和錯誤觀念有關。有些病人認為胰島素要打一輩子,或打了就離洗腎不遠,但石光中指出,一旦達到治療目標,醫師可設法將胰島素減量,或改回吃藥。若一直不願以胰島素控制血糖,高血糖對胰臟細胞有害,反而使病情加重。

還有民眾認為「打了胰島素眼睛會瞎」,其實是倒因為果的說法。何橈通說,確實有研究發現,有眼底症的第一型糖尿病患,施打胰島素前三年,眼底症惡化程度較未接受施打的控制組多,但過了三年後,施打胰島素的實驗組,眼底惡化程度較控制組緩和,顯示打胰島素對預防眼底惡化依然有效。

糖尿病控制目標是糖化血色素6.5以下,但治療必須個人化,醫病共同協調出一個目標,糖化血色素7以下可接受,若超過8,發生慢性合併症的機率高。

糖尿病治療藥物可分幾類:促胰島素分泌劑、雙胍類、胰島素增敏劑、阿爾發葡萄糖 抑制劑、胰島素,若口服藥物不能達到控制目標,便需配合使用胰島素。而目前有些業者推出筆針等針筒藥劑,使用攜帶都方便,病患可以帶著走,使用方便不少。

雖說適當使用胰島素可幫助糖尿病控制良好,以台大醫院為例,使用兩種藥物以上,糖化血色素超過9的患者佔6%,這些患者應積極接受胰島素療法,卻還沒施打,可見國人對胰島素療法接受度有待推廣。

莊立民強調,勿以善小而不為。以減肥為例,雖然體重只減3~5公斤,佔體重5~7%,但換算成腹部脂肪,就減少了20%,而腹部肥胖是糖尿病的大敵,因此,減重對糖尿病防治相當重要。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可採一天一萬步,雖然體重不見得減輕,但血糖一定改善,看到血糖改善,病人也會產生信心,最怕病人自暴自棄,放棄日常生活改善或尋求偏方,讓病情愈來愈惡化。

【2006/07/14 民生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軒鴻(阿山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