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電子報 】

⊙許添盛(台北縣立醫院身心科主任)

這孩子約小學四年級時被診斷出過動症,開始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利他能」,如今已是國二的少年,來看我前每天平均吃四顆利他能;我評估認為,他已達藥物依賴的程度,於是一面探究原因,一面試圖想辦法將藥物逐漸減量。

過去我治療許多安非他命濫用的個案中,他們臨床上共同的心理機轉是缺乏自信,在成長過程中最常聽到:「你怎麼那麼笨,這個也做錯,那個也做不對!」他們一直想力求表現,得到讚美及肯定,但不管如何表現,得到的都是指責與否定,因而充滿了強烈的自卑感。

於是,我開始探討他的內心世界。原來他從小就好動,渴望得到父母的讚美及鼓勵,也許是不得法,也許是父母親的方式不正確,他一直有「我什麼都做不好」的感覺,由於一直被指正、被責備,開始容易犯錯及缺乏自信心。

孩子內心的自卑日益形成,逐漸影響到他整個人格及學習。他說,吃了利他能後比較有自信,考試可以考八、九十分,如果不吃,只能考三、四十分;吃了藥,信心增強,注意力也能集中,上課可以專心及學到東西,也比較不會和同學產生衝突。

我恍然大悟,原來利他能和安非他命的作用類似,都是「化學性」地令人提升自信心,一旦信心增加、注意力專注,學習成效也變好,也不易因內心自卑及挫敗情緒和人起衝突。但孩子真正提升自信心了嗎?

接下來,我開始和這位少年及父母共同擬定治療計畫──並非立即減藥,而是承認藥物「化學性」地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令孩子不再一直處於挫敗及自卑的心境當中;但我們不想一直依賴藥物;一系列的親子治療性互動於是展開。

我引導父母,如何發自內心賞識你的小孩,如何在心態、言語、行為上給予孩子正面的回饋,令孩子重新產生自信心,能將父母對自己的肯定、鼓勵及讚美「內化」,形成人生的信念及正面情感的基礎,成為一個心理─生理的機轉,以取代利他能之前的作用及角色,但這回靠的是自己內在的心理力量。

當孩子的自信心逐漸產生,人格朝向正向及有信心的方向發展,你會發現,學習必然會進步,人際關係也會變好,而且,根本就不需要用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軒鴻(阿山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