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06-11韋伯醫師

康檢查發現膽囊息肉 該怎麼辦?

最近一位法官在健康檢查中發現有膽囊息肉,台大醫院的醫師認為應該切除,切除後的病理報告並不是「息肉」,法官因而控告台大醫院醫師「診斷錯誤」。台大醫院也發出正式新聞稿說明診斷並無瑕疵。

雙方會有認知上的極大差距,關鍵在於法官對於「膽囊息肉」的誤解。「膽囊息肉」在醫學上只是描述性用詞,並非確切診斷。膽囊息肉指的是膽囊內壁長出的腫塊,可能是良性的病變,也可能是惡性腫瘤。大部分的小息肉是採取定期追蹤的處理方式;但如果息肉變大有惡性的風險時,就應考慮手術將膽囊取出,並做進一步的病理檢查。不論是多先進的機器,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都無法事先確定膽囊息肉是什麼樣的本質,手術才是診斷的唯一工具。

膽囊息肉是常見的問題,一般族群約有4%的比例有膽囊息肉的問題,以下做個簡單介紹。


造成膽囊息肉的可能原因

大部分的膽囊息肉是因為良性的病變,如膽囊黏膜增生或是膽固醇的堆積。這些良性病變通常是小的息肉。部分膽囊息肉是惡性腫瘤(主要是膽囊癌),這些惡性息肉通常是尺寸較大的息肉。


膽囊息肉的症狀

膽囊息肉大多是沒有任何症狀,通常是腹部的影像學檢查時意外發現少數會有臨床上的症狀,主要是像膽結石的症狀及併發症,如膽絞痛(右上腹疼痛)、膽囊炎、阻塞性黃膽、胰臟炎。有些學者認為膽囊息肉也可能造成上腹部不適、噁心及嘔吐,但目前仍沒有共識。


膽囊息肉的重要檢查:腹部超音波

在目前評估膽囊息肉的工具中,以腹部超音波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資訊是息肉大小:

1.小於0.5公分的膽囊息肉:良性病變的機會較大

2.0.5公分到1公分之間的膽囊息肉:可能是良性病變,但也可能是惡性腫瘤

3.1公分到2公分之間的膽囊息肉:惡性腫瘤的機率約為50

4.大於2公分的膽囊息肉:絕大多數是惡性的腫瘤


膽囊息肉的其他檢查

目前對診斷膽囊息肉的其他檢查包括:

1.     電腦斷層檢查:敏感度比超音波差,較小的息肉無法偵測出來,因此對評估膽囊息肉的幫助較小。但當懷疑是膽囊癌時,電腦斷層檢查能評估有無轉移以及有無肝臟的侵犯。

2.     內視鏡超音波:理論上內視鏡超音波的準確度和靈敏度應該會比腹部超音波好,但其缺點是屬於侵入性檢查,目前使用仍不普遍。


膽囊息肉的評估原則

要能明確的診斷膽囊息肉是良性或惡性的方法,只能依賴膽囊切除術,再進一步進行病理檢查。目前並沒有其他檢查工具能明確的判斷膽囊息肉的良性或惡性。

然而膽囊切除術也是有潛在風險的手術,因此目前對膽囊息肉的評估原則是先進行超音波檢查,判斷其惡性的風險,根據惡性風險高低決定處理方向

1.惡性風險低的膽囊息肉:會建議採取定期追蹤的方式

2.惡性風險高的膽囊息肉:可能會建議進一步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達到診斷兼治療的目的


膽囊息肉病患的治療,會有兩種可能建議:

1.進行膽囊切除術

2.定期追蹤


建議進行膽囊切除術的時機

以下情形應考慮膽囊切除術:

1.有症狀或併發症的膽囊息肉:當膽囊息肉造成症狀或併發症,如膽絞痛、膽囊炎或是胰臟炎

2.惡性風險高的膽囊息肉:包括大於1公分的息肉、尺寸逐漸增加的息肉同時有膽結石及膽囊息肉的病患同時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及膽囊息肉的病患


附註:
1公分到2公分之間的膽囊息肉:惡性腫瘤的機率約為50%。大於2公分的膽囊息肉:絕大多數是惡性的腫瘤。


膽囊息肉的可能併發症

少數的膽囊息肉可能因為長大或脫落而造成膽道阻塞,這時就可能會造成膽絞痛,甚至併發急性膽囊炎、阻塞性黃膽或是胰臟炎。


建議定期追蹤的族群

以下的膽囊息肉,沒有相關症狀或併發症時,也應定期追蹤:

1.小於0.5公分的膽囊息肉:良性的機會較大,但仍需要定期進行超音波檢查,建議每半年到每一年檢查一次

2. 0.5公分到1公分之間的膽囊息肉:可能是良性腫瘤,但也可能是惡性腫瘤;因此需要更積極的進行超音波檢查追蹤。如果有變大的跡象,就要考慮進一步手術將其移除

 

【參考資料】英文醫學期刊

【韋伯醫師】臉書專頁在:Facebook 韋伯醫師.健康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軒鴻(阿山哥) 的頭像
    林軒鴻(阿山哥)

    合家安康生活館 林軒鴻0938-393031

    林軒鴻(阿山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